Blog

  • 探秘筲箕灣東大街:香港的煙火舊時光

    老街溯源:歷史的斑駁印記

    筲箕灣東大街的名字,藏着一段與海有關的記憶。早在 19 世紀之前,這裡還只是一片臨海的灘塗,因盛產用於盛載漁獲的「筲箕」而得名「筲箕灣」。當時的漁民們在此聚居,每日隨着潮汐起落而忙碌,海風與魚腥味構成了這裡最初的氣息。


    到了 1860 年,為了清除活動於附近海域的海盜,當局決定在這片灘塗上開闢道路,東大街的雛形由此誕生。這條路不僅便利了軍事行動,更漸漸成為連接漁村與市區的重要通道。隨着時光流轉,海灘慢慢被填成陸地,海的痕跡雖漸漸淡去,但「東大街」這個名字,卻像一枚印章,印刻着這裡從漁村到市鎮的變遷軌跡。走在街頭,偶爾抬頭可見牆壁上殘留的舊時海圖痕跡,仿佛還能聽到百年前漁船歸港的號角聲。

    街頭巷尾:獨特的建築風情

    漫步東大街,就像走進一部建築的時光機。這裡沒有清一色的現代高樓,而是一幅新舊交織的畫卷。街頭兩旁,既有牆身帶着風化痕跡的三、四層舊樓,鐵閘門上鏽跡斑駁的花紋訴說着歲月故事;轉過一個街角,又會遇見玻璃幕牆的商場,霓虹燈光與舊式招牌相映成趣。


    更讓人驚喜的是隱藏在主街旁的橫街窄巷。那些「唐樓」依舊保留着傳統的騎樓設計,樓下的柱廊成為行人避雨的好去處,二樓以上的鐵窗欄杆彎出優美的弧度,窗台上偶爾還能看到幾盆精心打理的盆栽。這種不刻意的混搭,正是東大街最獨特的建築語言。

    舌尖東大街:地道港味的盛宴

    對於食客來說,東大街無疑是尋找地道港味的寶地。從街頭到街尾,各種美食香氣撲鼻而來,勾着行人的腸胃。


    「大街小食」的攤位前總是排着長隊,掌勺的阿叔做了三十年雞蛋仔,手法嫻熟得如同表演。他堅持用傳統鐵模,以柴火加熱,麵漿倒進模具的瞬間,「滋滋」聲伴隨着蛋香飄散開來。出爐的雞蛋仔外脆內軟,蛋香濃郁,咬下去還能聽到輕脆的碎裂聲,許多香港人從小吃到大,如今帶着孩子來回味童年。


    不遠處的「陳記碗仔翅」同樣是老字號。老板每日清晨五點起床熬製湯底,用上等魚翅(後為環保改以海參、魚肚替代)、木耳、粉絲等材料,慢火燉煮數小時。一碗熱騰騰的碗仔翅端上來,撒上胡椒粉和醋,入口濃稠鮮香,十幾塊錢就能吃到滿足,是街坊們最愛的「平民盛宴」。


    此外,街頭的咖喱魚蛋、煎釀三寶、豬皮蘿蔔等小吃,處處透着樸實的味道,這裡沒有華麗的裝潢,卻有着最認真的食材堅持。

    生活百態:東大街的日常

    東大街的一天,從清晨五點就開始鬧騰。菜販們推着小車來到街邊,新鮮的蔬菜、海產被整齊擺放,阿姨們拎着菜籃子討價還價,「呢個菜新唔新鮮啊?」「平少少啦,成日幫襯㗎!」的聲音此起彼伏,充滿生氣。


    上午十點後,雜貨店、藥房、理髮店陸續開門,老師傅坐在理髮椅上,一邊為老街坊剪髮,一邊聊着街坊鄰里的閒事;中藥鋪裡飄出陳皮與當歸的香氣,師傅用舊式桿秤稱藥,動作一絲不苟。


    到了傍晚,學生們放學歸來,在校門口的小賣部買一支冰棒;下班的上班族匆匆走過,會在熟食店打包一份晚餐;長者們則搬着小板凳坐在街邊的老榕樹下,搖着蒲扇聊天,看着往來行人,時光仿佛在這裡慢了下來。


    夜晚的東大街依舊熱鬧,小吃攤的燈光亮起,與樓上住戶窗戶透出的溫暖燈光交織,構成一幅溫馨的人間畫卷。

    現代與傳統的交織

    這些年,東大街也迎來了不少現代變化。連鎖咖啡店、時尚服飾店陸續進駐,年輕人喜歡的手作小店也藏在巷弄裡,為老街注入新活力。但這裡從未丟掉自己的根。


    街心那棵幾百年的老榕樹依然枝繁葉茂,樹下的石凳永遠坐着納涼的街坊,它見證了東大街從漁村到市街的所有故事。街角的天后廟香火不斷,每逢節日,居民們依舊會來這裡祈福,舞獅隊伍的鼓點聲穿過現代商場的玻璃門,與店裡的流行音樂奇妙地融合在一起。


    在這裡,你可以一邊用手機掃碼支付,一邊聽着老師傅講述從前用「雞毛信」聯絡的往事;可以在冷氣開得足的商場買完東西,轉身就鑽進熱氣騰騰的排檔吃一碗魚蛋。這種現代與傳統的碰撞,沒有絲毫的違和,反而讓東大街更具生命力。


    走過許多城市的新街,總會懷念這種带着煙火氣的舊時光。筲箕灣東大街就像一位飽經滄桑卻依舊熱情的長者,用它的建築、美食與日常,向每個走進來的人,講述着香港最真實、最動人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