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百年善業:探索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的守護

塵封檔案中的仁心義舉

隱身於銅鑼灣禮頓道的維多利亞式紅磚建築裡,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猶如時光隧道入口。這座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的前身,正是1932年落成的保良局總部大樓。2002年經活化後作為博物館開放,其鑄鐵陽台欄杆與釉面磚拱廊背後,封存着跨越三個世紀的社福傳奇。

亂世下的生命燈塔

1878年,香港雖處英國殖民時期,卻深陷華人社會買賣婦孺的暗影。澳門豬仔館販運婦女、粵港童丐集團肆虐,維多利亞監獄每年收押逾千名「可疑女性」。東華醫院董事局聯同華商領袖,1880年建成首棟「保良公局」建築,命名取自「保赤安良」古訓。館藏1898年《禁販人口告示》銅版拓本揭示當時慘況,而1900年記錄簿更載有全年收容413名婦孺的斑駁墨跡。

建築密碼裡的救贖史

三層高的主展廳本身就是珍貴展品。新古典主義建築融合中式實用智慧:

  • 鑄鐵通風井:貫穿三層的0.9米寬井道,解決熱帶悶熱問題
  • 禁閉室鐵窗:二樓保留的0.2米厚柚木門,設三層鎖閂保護被拐兒童
  • 洗禮池遺跡:地庫揭示1920年代收容者受洗處,見證宗教救助網絡

最令人動容的是頂層修復的1930年代手術室,當年在此進行過數百例戒斷鴉片治療。

鎮館之物的血淚密碼

常設展「善業永基」中,五組重點文物透露歷史真相:

  1. 1903年「童犯銅鈴衣」:獲救童丐特製服裝,行動時需繫響鈴防逃
  2. 1935年《尋親圖冊》:72幅水彩肖像畫,助離散家庭辨認被拐親屬
  3. 日佔時期地下教室:原址保留的黑石板課桌,見證烽火中的秘密教學
  4. 1950年代奶粉罐牆:數百個鏽蝕鐵罐砌成隔斷,銘刻糧荒歲月
  5. 婦女刺繡求救信:1972年災民在帆布繡暗語,揭發拐賣集團據點

從救危到育才的善業轉型

戰後嬰兒潮時期,博物館檔案揭示關鍵轉折:1961年收容兒童中72%轉介至領養家庭;1979年首設特殊教育班處理創傷後遺症;1990年代安老服務擴展至全港。展廳末段的「善業樹」互動裝置,用327片銅葉象徵現存服務單位,根系則延伸至新加坡、溫哥華等海外救助站。

建築記憶活化工程

2000年修復時面臨重大挑戰:

  • 拆除後期加建物,重現建築物十字型平面佈局
  • 採用歷史顏色分析術,還原窗框墨綠色氧化銅銹
  • 地庫挖出日佔時期防空洞,現改作「黑暗中的對話」體驗區

修復團隊更在屋頂夾層發現1942年被藏匿的難民名冊,現以全息投影重現當事人口述歷史。

當代對話與傳承使命

博物館突破傳統展示:在「鏡像檔案」展區,現代兒童保護個案(隱去隱私)與百年案例並置對比;「無形善產」計劃收錄121位義工的口述史;地下禮堂每月舉辦「公義劇場」,由青少年改編真實拐賣案件演出。2023年增設的數位檔案庫,更可查閱逾4萬頁已解密的救助紀錄。

實用參觀指南

地點:香港銅鑼灣禮頓道66號(港鐵銅鑼灣站F出口)
開放:週二至週日10:00-17:00(每月首週三免費導賞)
特約體驗:需預約的「文物修復工作坊」可觸摸1930年代醫療器械,而「檔案偵探」活動讓參觀者解密真實歷史案件。
鄰近地標:步行5分鐘達皇仁書院(保良局首間官助義學原址)及掃桿埔運動場(前收容兒童體訓基地)。

守護者的永恆誓約

當陽光穿過百年彩玻窗灑在1933年奠基石碑,銘刻的「矜寡孤獨皆有所養」八字依然鏗鏘。這座融合社福史、建築史與女性史的活體檔案庫提醒世人:善業從非陳舊遺產,而是此刻仍跳動的香港心臟。離館前記得觸摸出口處的「承諾牆」——數千救助者指紋燒製的陶瓷浮雕,溫度恆久停留在36.7°C的人體溫暖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