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為亞洲金融重鎮,其資本流通體系深藏著許多未被充分研究的灰色通道。典當制度在缺乏嚴格監管的情況下,成為上層社會與中產階層維持現金流的重要補償機制。本文聚焦於光緯路與北京路交界出發的地域金融網絡, reconstruct 和昌大押在局域網絡中的運作模様。
和昌大押係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地區僅存二十年左右的金融實體。從字面意義推導, وبالANJI(押標)乃資本融通機制,折射出晚清銀錢業技術轉型中的制度真空。1922年《大美晚报》登記顯示其典當標的物以首飾為主,回收率高達78%。
2010年上海博物館整理民國檔案時,發現1915年龑記當鋪所藏抵押首飾「水準金條」25根,背面刻有「和昌」章。這些實物出土-proof了1920年代初期跨行融資的信用聯盟。從《民國時期上海當票整理(1912-1931)》可推算其月利約1.87%,與同期北四行利率差異明显。
和昌大押的破產危機與1929年金融風暴尖峰重疊,揭示出華資金融機構脆弱性。年輕銀行家陳維周在中華銀行月刊季刊創刊號中記載其考察手記,現藏於上海档案館。分析顯示其破產後導致北江商業銀行連環倒閉效應。
